《春》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14 17:39:11
《春》教学反思(15篇)

《春》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春》教学反思1

教学中,能抓住古诗特点,在学生读准读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想象,解诗意悟诗境,感受江南春色之美,体会作者对江南美景的赞美与热爱。巧设情境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借助资料自主解疑,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品味诗歌中那淡淡的忧伤。在解意悟情的同时,设计了个人读、小组展示读、男女生比赛读、情境引读等多样化的朗读,朗朗书声中激起学生与诗人的情感共鸣,并让学生明白了: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读,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则能看到文字背后的秘密。整节课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思考,大胆交流,自信展示,精彩不断。

身为师者一定要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古诗教学亦是如此。因此我打破课堂界限,适度拓展,引入杜牧的《泊秦淮》、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乐游原》,以诗带诗,拓宽学生的知识积淀,为学生长远发展服务。

不足及改进措施:

1、整节课虽然书声琅琅,但是朗读的形式多停留在小组读、男女生读、集体读等层面,学生个人展示的机会较少,且朗读的层次性不强,不能体现螺旋式推进的课堂节奏。

2、在借助想象理解诗意和引入背景感悟诗情的环节,由于课堂节奏把握不准,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充分,,因而孩子口中的江南春景不够生动丰满,课前设计的“看着烟雨迷蒙中的座座寺庙,诗人杜牧仿佛在说……”的说话训练未能进行,因此整节课总有点稍欠火候的感觉。今后在教学环节的取舍和课堂节奏的把控上还应多下功夫。

3、课堂中虽然有意识的关注全体,但在真正的实施中总有些不善于展示的孩子被忽视。于我们而言,他只是一个学生;于家长而言,他就是一家人的希望。因此我们不经意间的忽视,对一个家庭来说影响的可能是未来。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在“注视”的同时,多些“扫视”,多关注教室边边角角的学生,多关注那些默默无闻孩子,让每位学生都被重视,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春》教学反思2

相思是古诗词中常见的话题,特别是很多闺怨诗的主题。

在古诗词中,闺怨题材的诗歌往往是代人作,作者与主人公往往有差异。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从分析诗歌形象入手,用课件出示这首著名的元曲,学生声情并茂地反复吟诵,当学生头脑中有了初步的的画面之后,再出示课题,引领学生把握这首元曲的主人公形象。随后检查学生的朗读,让学生整体上对文本有了把握。

本文是略读课文,重在让学生自读自悟。为了在初步把握诗歌形象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关键字词理解本曲的思想情感,我在课件中出示了“本曲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我出示了该问题后,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品味,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理解“归”字,加深了对本曲主人公形象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在全班交流环节,我注意营造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激励学生乐于畅谈自己的读书所得,自己则认真倾听,及时捕捉“鲜活信息”,或点拨指导、或引发讨论、或归纳学法,甚至即时进行教学“二度设计”。当交流到尾声“则见双燕斗衔泥”时,我让学生结合前文畅所欲言,学生对其含义的体会也就水到渠成了,学生能够迅速答出“反衬”“以乐景写哀情”等手法,强调和深化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

写得很美的文章,不仅要美读,带着感情去读,从字词句段中间充分感受绵绵不尽的思念之情,更应该学习作者在曲中表达情感的方式。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全面的把握,对课文的情感基调有了深入的感悟之后,我又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将这种感情出来的。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在浏览全文之后,迅速理清了本文中作者的表达方式:通过景、事间接表达;直接表达。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常见的情景关系图并在课件上列示:

乐景——乐情

哀景——哀情

乐景——哀情

哀景——乐情

上完课后,我个人觉得还存在一些不足:

1、学生组内讨论不够充分,讲解的地方比较多,学生活跃度不是很高。

2、未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联系场景展开想象,在课件中展示相关图象效果也许会更好。

《春》教学反思3

对杜甫《春望》一诗耳熟能详倒背如流的人一定是太多太多,而因囿于传统解读对《春望》之“望”究竟应为何意而进行思考的人恐怕甚为寥寥。传统解读中,人们总把“望”解释成“远望”、“遥望”,有一些人还把“望”在本诗中解释成其他意思:盼望、渴望、希望、期望……等,但本人总感觉这些解释都流于肤浅,未能弄清楚杜甫《春望》之“望”的真正含意,因而对《春望》一诗的总体解读也就失之偏颇。《春望》之“望”,作为统领全诗内容的关键词,也是一个被人称之为“诗眼”的词,在全诗中的意义和作用,本应一以贯之,但在传统的解读中,把“望”字理解成“遥望”、“盼望”等,实在是难于一统到底,给人的感觉甚是不爽。直截了当地讲,如果说第一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还姑且可以一“望”的话,以后的内容便没法“望”下去了。试问,“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中因感慨时势而落泪,因怨恨离别而惊心,完全是一种心情,怎么“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一般陈述或评论,又怎么“望”?抑或解释为“盼望”、“渴望”?那这与第一句之“望”字之意显然已经不是一个概念。如此一首短诗,一个题目当中的中心词、关键词的词义不能一以贯之,不能坚持始终,实在叫人难以接受。而“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则是更加的没法去“望”了。请问,哪位能“望”到自己头顶稀疏的白发?或者头发再长一点的话,那与自己也不过是近在咫尺的距离,也需要一“望”吗?老杜的创作思路应该是没有问题的。那传统的解读为什么让人感觉如此别扭呢?究其原因,本人认为,传统的解读者还是未能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并深入到诗人的情感世界里去进行品读,从而造成对该诗全面理解把握的失当。相反,如果我们能够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并深入到诗人的情感世界里去进行品读的话,也许对该诗的理解会更接近本人抒情言志的初衷。

纵观杜甫之仕途,可谓极不顺利。先是考取进士落第,受困长安,继则投诗献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乱,长安陷落,玄宗入蜀。本欲北投肃宗,却陷于贼手,羁縻半载。好不容易冒死逃归获左拾遗,又因房案私情,犯颜直谏,几近一死。长安收复以后,虽然官复原职,而旋即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不久关中饥荒,杜甫遂弃官携家随民加入逃难之列。此后在好友严武处(成都)稍有短暂的安定生活(就是感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的那段时间,这两句恐怕也并不仅仅是感慨诸葛武侯吧?),但随着严武之死,再落漂泊不定,直至病死在湘江之上。

杜甫胸怀远大志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却不能脚踏实地 ……此处隐藏9721个字……取经,让我的水平不断提高。

《春》教学反思13

初教时,

1.接初一下学期班级后,自选了这篇教材作为补充读物。第一次教学生写景的散文,着力于细,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

2. 学生十分喜爱,两节课教下来,学生已能背诵。

3. 兼带教“百花争艳”“繁花似锦”“芬芳黎郁”“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红杏枝头春意闹”等问句。 4. 比较“买、卖”“胀、涨”。

5. 有些地方过于细碎,要改进。

第二次教《春》时,吸取了前次教得细碎的教训,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内客只作了粗线条的分析,学生读得比较流畅,但在写作上反映的效果反不及前次。第一次抓住细笔细绘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学生在习作上明显地进了一步,写景不是大而化之,笼笼统统,而是平时注意细致地观察,下笔具体得多,生动得多。要注意:纠正教学中缺点时,不能把长处也甩掉。

第三次教《春》时,又作了较大的更动。一是加强了单元教学,把《春》《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和《济南的冬天》结合起来考虑,除抓住特点,比较异同外,引入课文也重新作了设计。设计是这样的:法国雕刻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种美的组合。尤其是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香、夏、秋、冬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展观出不同的美姿。现在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组描写四季景物特征的情文并茂的散文。通过反复诵读,咀嚼推敲,来领会它们精采的写法和表现的情境美。二是加强思维与语言的训练。先给学生做样子,就春草的描绘进行分析,明确写了些什么,从哪些角度描绘的,哪个词或哪些词川得特别精当,描绘时主要运用哪些方法。然后帮助同学自读课文,有条理的进行分析。学生把理解、口述、朗读结合起来,学习的效果比较好。

《春》教学反思14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咏春,因为春天来了,新的希望开始了,本册教材中第一单元选取的几篇课文皆与春天有关。但这种“爱”春方式非常多。有散文、诗歌、古诗。其中本册课本中选择了两首以“春”为题材的古诗,展现出的却是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

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了一些反思。

在教学《江南春》时,我是先布置学生预习了古诗,再根据课堂交流的情况适时地点拨,提升,积累,内化。教学《江南春》这首诗时,课前学生已经通过预习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或同学之间讨论过,课堂交流时,大部分孩子能准确说出“莺啼”、“绿映红”、“酒旗风”“郭”等词语的意思,但是让学生找一找诗中描绘了那些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学生就显得理解不深了,这时我作了适当的引导,点拨,学生就能明了,在此基础上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就容易了。但是诗歌的难点“南朝八百四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不能讲透。

第一步:看图理解诗的表面意思;第二步,挖掘历史,充分搜集相关历史资料,用孩子能听得懂的语言像故事一样娓娓道来。第三步,置换角色,站在诗人的角度想一想并体会。

《春》教学反思15

教学设想是让学生多读老师少分析,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感悟理解。可实际授课时还是讲多了,直接导致课堂上读的时间少了,预想的一些读的程序没有进行。原因?可能,读的花样设计少,旧的习惯难以扭转。特别是习惯,老是不放心,老想条分缕析地精细化文本内容,忽略了学生能力的锻炼。旧习不除,难以进步啊!真的到了好好改进自己的教法的时候了!

另一个方面,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没能跟上老师的预想,这也应反映了备课环节上的一个不足----备学情。备课之时,主要精力用在了对教材内涵的挖掘,忽略了对学生情况的研究,一相情愿地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置于一个较高的平面上,课堂之上自然就会出现学生反应与教师预想的反差。按说课堂上面对的是自己一手带出来的“嫡系”,不会不了解学生到底有多少“斤两”,可实际,自己在这方面的确做得不好,着实应该好好检讨一番。

范例八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上这节课的前前后后,感慨万端,梳理如下:

一、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我常常挂在嘴上,却不能常常落实到行动中。平时也读书,但往往没有目的,随意性很大,而且依着兴趣,不喜欢的书不读。我不喜欢历史题材、战争题材的作品,总觉得用那么多人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统治者的荣耀,很血腥,也很残忍。所以选择了《春望》后,就捉襟见肘了,只好临时抱抱如来的大腿。我用了一个周的时间,先复习了整个唐代的历史,阅读了各个时期诗歌代表作品;又把《唐诗鉴赏辞典》和《唐诗三百首》中杜甫的作品读了一遍,感受了作者思想的变化和作品风格的变化;还上网搜集了教学视频和朗诵视频,学习朗诵诗歌。最后,才依照学校的“导学互助”教学模式开始备课。借着这个反思的机会,我要告诫自己,读书要有计划,读书笔记要真写,不能只在电脑里收藏。多练练写作,把读到的东西认真消化,这样备课时才不会慌乱。对教学内容更要细细涵咏,正如于永正先生说过的:“教学的艺术就是钻研教材。对于一篇课文,只有通过仔细地阅读,从容地咀嚼,才能探其精微,对文章的一词、一句、一字甚至一个标点都要细加揣摩,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对作品还要有自己正确而独到感悟和见解,以期和学生的见解相互交流、碰撞。

二、绝知此事要躬行常常搜集观看名师课堂教学的视频,私下以为,有些人天生为教学而生,一如有天赋的演员,生来就是会讲课的。而走进名师的博客,却发现,名师之所以为名师,是因为积淀丰厚,阅历丰富,经验丰盈。我惊悟:自身素质的提高,势在必行。

1.要充分借助最美丽的集体智慧每一次参加这样大型的课堂展示活动,我都感受到教研组集体有无穷的威力,可能这也是我们采用“互助”的原因吧。一节展示课,基本上凝聚了全校语文教师的智慧。从设计思路,到重点难点突破,到课堂上的言行神态,老师们各有自己的“绝招儿”,采众家之长,丰富自己的教学技艺,快哉!

2.要主动磨炼授课的技艺平时工作中,要特意地请老师们评价教学设计,邀请老师们进课堂来听课、评课。主动去听老师们的课,无论是哪个学科的,只要是课堂,都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还要关注自己的课堂掌控能力,用心设计课堂仪态、导入语、过渡语、评价语,总结语等,我想只要用心,都有所提高。

3.要看到孩子们无穷的潜力每节课前,我们都有一种渴求感,希望学生好好和你配合,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好好钻研学生。学生想到的,你要提前想到;学生没想到的,你要怎样引导他想到。所以我们要认真研究学生,看到孩子们无穷的潜力,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高低,将学习的内容进行选择、设计、创意、改造,以有效激发孩子们的潜能,使孩子们在他们所渴望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增强能力。时光总是匆匆的,匆匆的时光只是带走了白天和黑夜,常常回首,我们会发现,那些美好的记忆犹然心田。只要有积极进取的决心和行动,总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语文教学中学会“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让语文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世界,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

《《春》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